民风民俗

日期:2024-05-16 09:18 来源:三元区政府办
| | | |

  民风民俗三元是一片古老的土地。远在古代,西晋的“五胡之乱”,唐末的“黄巢起义”及“八姓入闽”和宋代的“衣冠南渡”,迫使大量的中原汉人南迁,其中的一部分客家人就在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,并在此地繁衍生息,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技术,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繁荣山区,长期的生活中渐渐形成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,又融入当地民间一些特点的三元方言和民俗。

新年岁首春节    

 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而在三元区域一带,自新年之首日正月初一至十五,皆属春节期间。正月初一,家家户户都在凌晨拂晓抢早打开大门,燃放爆竹,迎接新年。门上新贴“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乾坤福满门”等吉祥的春联,这是人们祈福驱邪的古老习俗,沿袭至今延伸成一种文明的文化景观。岁首新年,阖家老幼整肃衣冠,满面春风,各姓子孙聚集到祠堂拜谒祖宗,每人发一对龙门饼,意喻在新的一年里飞黄腾达,前程似锦。尔后,各自回家舂打糍粑米粿,所谓新年新米舂新粿,寓意一年四季五谷丰登,硕果累累。

元宵“放水灯” 

  元宵俗称“上元节”,又称“元夕节”。因为,它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,所以叫元宵,通宵张灯结彩、供人观赏为乐;所以,又呼之为“灯节”。列西人除了有元宵闹花灯之俗外,另外还多了一种“放水灯”的习俗。放水灯俗称“放河灯”,又叫“放水龙”,亦是传统的民俗活动。列西人放水灯是以各村堡为单位的,水龙头与水龙尾由公众集资、请人制作,而龙身则是各家各户自行做的。待到正月十五晚饭以后,全村人各自拿着自己制作的“水灯”,来到沙溪河畔,点燃灯火,先把水龙头请下水,而后,一家接一家,依次把自家的灯放到水面上,直到全村人的灯都放下水了,再放龙尾,在沙溪河上烛光闪闪,形成一条水龙,两岸百姓争相观看。列西人放水灯历史悠久,是对“水神”的祭祀,特别是妇女,她们长年在河边挑水、洗衣服,一方面感谢“水神”的恩赐,另一方面又是乞求“水神”的庇佑,保护她们的平安,不要被“水鬼”抓走;男子亦因长年在水上“走船”、“放排”或捕鱼捞虾,同样在乞求“水神”保佑他们岁岁平安。

二月艾粿(农历二月十九日)   

  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诞辰之日,时逢春分节气,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。二月十九日前夕,家家户户都采摘艾草或购买艾草加工艾粿,供奉观音菩萨,祈求保佑来年无灾、平安、增福。艾粿制作原料为艾草和籼米,即将艾草舂烂后与籼米桨一起搅拌下锅焖煮,再揉成米粿,压成圆薄饼包馅,然后蒸熟或食油煎熟,即为成品。馅有咸甜两味,甜的用豆沙粉拌红糖,咸的用春笋丁、五花肉丁拌佐料。

三月煎饼(农历三月三)  

  三月三烤饼,民间亦称清明粿。它是清明节的标志,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气食品。清明祭祖,馈送亲友,踏青果腹都少不了它。三月三烤饼具体做法:籼米放在水里浸泡数小时,捞出磨成米桨,用开水烫熟艾草,挤出苦味,拧干剁碎;再加上剁碎的乌藤菜、韭菜、扁竹花,将加工后的籼米桨、艾草、乌藤菜、韭菜、扁竹花和微量的石灰碱水混在一起搅拌均匀,然后放入锅中煮成既粘又硬的糊团后,取出捏块擀皮包馅,放进锅中油煎熟,既成成品。馅有甜咸两味,甜的用豆沙或芝麻拌白糖,咸的有酸菜馅和芋子馅,咸馅与红富士米粿中的酸菜、芋子馅相同。此外,民间还有一种吃法,擀皮后不包馅,而是切成条状,下油锅爆炒后,加入海蛎干、料酒、味精等配料煮汤,其味鲜美。五月新龙下水糍粑香   端午划龙舟,梅列一带尤其是徐碧村盛行新龙舟下水做糍粑庆贺的习俗,每当新龙舟下水的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做糍粑庆贺,焚香秉烛祭奉龙头。新龙船还须划至正顺庙敬神(即谢佑)祭祀,此仪式结束后才算正式下水。

八月中秋夜“摸南瓜”   

  梅列人旧时过中秋节,有着自己特殊的习俗。友朋之间相邀吃南瓜,走娘家、探亲戚要送南瓜,对新婚的夫妇要贺南瓜。而且还流行着一种“摸”南瓜的习俗,这里的“摸”实际上就是“偷”。八月十五这一天,天还没亮,人们便早早地起床了,特别是小孩子,更是人前屋后,满山满垅的到处乱钻,见了南瓜就“摸”,瓜主不仅不反对,还巴不得你多“摸”走几个才好,有的人家还特意留下一些南瓜让人“摸”走,“摸”走的越多主人家越高兴,若是没人光顾那倒成了发愁的事。因为南瓜果实大、籽大,它象征着吉祥福寿,被人“摸”走的越多,就预示着这一年又是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到了月挂中天时,各自都把“摸”来的南瓜整个儿煮熟拿出来宴请客人,家景好一点的还从南瓜蒂上挖开一个洞,把事先调料好的猪肉、糯米及其他佐料投入,而后再把蒂盖盖上去,蒸熟待客,并佐以自家配制的醇香的土黄酒。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相关链接: